•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上海高校

建筑工程系举办“Tongji-UNSW可持续结构和建造论坛”

时间:2017年05月30日 信息来源:同济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日前,“Tongji-UNSW可持续结构和建造论坛”在土木工程学院举办。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Stephen J. Foster教授、Mark Bradford教授、Chongming Song教授、Ali Akbarnezhad博士,我校副校长顾祥林、建筑工程系系主任肖建庄教授、何敏娟教授、王伟教授和陈素文教授参加了论坛,并带来学术报告,讨论了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战略,并就同济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将来合作研究进行了深入探究。来自建筑工程系的师生参加了论坛。

建筑工程系举办“Tongji-UNSW可持续结构和建造论坛”

       开幕式上,顾祥林致迎接辞。Stephen J. Foster简要介绍了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相干情况,肖建庄简要介绍了建筑工程系的相干情况。
       在上午的会场中,顾祥林、Mark Bradford、何敏娟、Chongming Song和王伟分别作报告。在下战书的会场中,Stephen J. Foster、陈素文、Ali Akbarnezhad和肖建庄分别作报告。
       顾祥林作了标题为“委靡损伤混凝土碳化(Carbonation in Fatigue-Damaged Concrete)”的报告,体系周全地阐述了委靡损伤对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对完美混凝土结构全寿命研究理论具有紧张意义。
       Mark Bradford做了标题为“可解构和可回收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Deconstructable and Recyclable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uildings)”的报告,向我们展示了通过高强螺栓连接的可解构钢-混凝土组合梁试件。可解构和可回收,是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紧张理念之一。
      何敏娟作了题为“可持续钢-木混凝结构及其抗震性能(Sustainable Timber-Steel Hybrid structure and its Seismic Resistance)”的报告,介绍了钢-木混合结构研究新进展,分别采用静力、拟静力及振动台试验对组合覆面板、剪力墙系统和钢-木组合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木结构作为绿色环保可再生材料,是结构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紧张方向。
      Chongming Song作了题为“假造城市的计算机模仿(Towards Computer Simulation of Virtual Cities)”的报告。在报告中,Song对VR技术在当代结构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精彩的阐述。
      王伟作了题为“新型方钢管摩擦型盲孔螺栓和节点(Innovative Slip-Critical Blind Bolts and Connections for RHS Columns)”的报告,向大家显现了一种全新的连接体例,可以有用避免传统连接存在的一些题目,为我们带来了钢结构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Stephen J. Foster作了题为“可持续混凝土和高性能加强材料研究及其实践(Sustainable Concretes and High-Performance Reinforcing Materials Research and its Fusion into Practice)”的报告,体系地向大家介绍了高性能材料在改善混凝土材料和结构性能方面的应用。作为传统土木工程中用量最大的混凝土材料,其性能的改善对推动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有伟大的可挖掘潜力。
      陈素文作了题为“可持续玻璃结构和其抗爆性能(Sustainable Glass Structure and its Blast Resistance)”的报告。陈素文对玻璃材料、夹层材料和玻璃幕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体系的介绍。玻璃结构形状美观、易于回收,拓宽了传统土木工程结构材料的维度。
      Ali Akbarnezhad作了题为“可持续城市发展(Sustainable City Development)”的报告,为我们带来了土木工程施工中可持续原则的应用。
      肖建庄作了题为“混凝土结构可持续性原则(Principle for Sustain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s)”的报告,报告中,肖建庄强调了混凝土结构是可持续的,体系地向大家介绍了3R核心原则(Reduce削减、Reuse再行使、Recycle可回收),土木工程工作者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推动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同济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双方代表,就科研合作方向、研究生培养、期刊创办、项目申请和会议举办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为进一步的合作研究做了优秀的铺垫。

(作者:佚名 编辑:同济大学)
上一篇:“中国高铁岑岭论坛”举办
下一篇:建筑工程系举办可持续土木工程研究论坛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