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上海高校

长三角青年传播学者聚同济共议媒介与社会关系

时间:2016年06月23日 信息来源:同济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6月19日,由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的“微时代的媒介·社会·关系:第四届长三角青年传播学者论坛”在四平路校区举行。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以及会议协办方《新闻记者》、《新闻大学》等华东地区知名新闻传播院系和刊物的学者和专家们汇聚一堂,以江、沪、浙三地学者打擂台的方式展开了三场别开生面的学术交流与热烈讨论。
      艺术与传媒学院负责人首先代表主办方致辞,她对前来出席论坛的各位青年学者与专家表示了欢迎,同时介绍了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学科发展目标与特色,并邀请各位老师多来同济交流与讲学。其后,上届论坛的主办方代表、长三角青年传播学者论坛发起人之一的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骆正林教授也介绍了论坛以高铁联结长三角、不设坐席、不拘讨论的传统与特色。

长三角青年传播学者聚同济共议媒介与社会关系

      在第一擂台“新-新闻生态与媒介生产机制”中,来自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汤喜燕博士介绍了《作为集体情怀避难所的媒介:中国时尚杂志如何重塑身体的审美》的研究,她从身份审美的角度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时尚类杂志在中国的生存、发展与文化消费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研究,试图解释时尚类杂志的生存与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之勾连。来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徐笛博士以《记者腐败的成因分析——兼论文化视角阐释的不足》为题,提出用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来对记者收红包现象进行解释与批判的可能,并引发了全场与会者的兴趣和热烈讨论。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继东副教授则从新闻史的路径发表了《“建国”与“救国”的纠葛与合流:国民党“负重”抗日舆论研究(1928-1937)》的研究,以扎实的史料重现了抗日时期国民党的舆论政策。
      第二擂台由我校教授王冬冬主持,聚焦“新媒介、新关系”的话题。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杰副教授的演讲以《从“自己人”到“合伙人”?:关系退化机制的本土人际传播研究》为题,基于扎实的参与式观察和个案研究,提出了“关系退化机制”概念,引发了在座学者广泛的兴趣。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范红霞副教授则以《微信中的信息流动与新型社会关系的生产》为题,从交往、社会资本等角度对时下最热门的社交媒体应用微信进行了理论总结与反思。最后,来自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徐翔副教授发表了《网络传播中的“情绪偏好”机制研究——基于新浪社会新闻的样本分析》的研究,试图提出网络媒体更趋向于愤怒的表达,也激发了很多与会学者的讨论。
      论坛的最后一个擂台由《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刘鹏主持,聚焦“传播学实证研究前沿”,三位演讲者所带来的三篇科学、实证、严谨的论文更是将论坛推向了高潮。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温乃楠副教授介绍了她最新的论文《媒介关注与公众信任对转基因态度的影响研究》,就时下最热门的转基因问题进行了561份电话调查,试图回答公众信任的影响因素。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苏振华副教授也聚焦了信任这一话题,在题为《中国媒体信任的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基于CGSS2010调查的实证研究》的论文中,他基于2010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试图找寻中央媒体信任的基本状况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媒体信任的可能方法。最后,来自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的王帆博士发表了《在华外国人的社交媒体使用及其对于中国形象的建构》的演讲,他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在华外国人群体进行了大量的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对他们日常社交媒体使用的状况以及对中国的态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阐释。

长三角青年传播学者聚同济共议媒介与社会关系

      最后,经过论坛审议组的评议,徐笛、张杰、苏振华获得了第四届长三角青年传播学者优秀论文。

长三角青年传播学者聚同济共议媒介与社会关系

(作者:佚名 编辑:同济大学)
上一篇:同济·李庄中学奖助学金捐赠暨支教团座谈会举行
下一篇:“我只是想对得起身上的白大褂与入党时的誓言”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